2011年9月21日下午8:22
女藝會的好朋友們 很傷心的告知消息~~ 香君在幾個小時前到另一個國度了 請為她祝唸 希望她放心喜樂的在另一個世界生活~~ mali

Dr Elsa Hsiang-chun Chen 1969 - 2011

請留下ㄧ些話語 讓我們一起緬懷香君
Remembering Elsa: Share Your Memories & Condolences

2011年11月26日

念 香君 文:謝鴻均

知名的藝術史學者、當代藝術評論家及策展人,陳香君博士(1969~2011),於九月21日安息主懷。

藝術史與女性研究權威波洛克教授(Griselda Pollock) ,對香君於英國里茲大學藝術史研究所(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Leeds, UK)博班期間的表現,及其畢業後對當代藝術的貢獻,有著極深的讚譽:她的博士論文從台灣的當代藝術觀察與歷史發展[1],以嶄新閃亮的視野將東方社會現狀與哲學思維引入研究論述,並為西方女性藝術研究剖析了創傷與記憶的深層認知。外表柔弱細膩的香君,有著文化、社會與哲學領域的紮實學養,以及堅定、執著與強韌的意志力,折服了波洛克這位女性主義與藝術史權威。在美國大學聯盟的女性主義研究百年專題討論會(Centennial Panel on Feminism at the American College Art Association)中,波洛克且以香君之名發表論述,闡言建立網路系統的連線,以取代歐美為全球軸心的認知,此論文業已置於第十三屆德國文件展的網站,為國際女性主義和藝術史提出了一個感性但強而有力的語音。
香君自來異常聰穎,對藝術的熱情引她從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轉入哲學系,從而積極修行藝術學研究。大學畢業後前往澳洲雪梨大學藝術史研究所(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深造,她的碩士指導教授克拉克(John Clark)在她的論文[2]中,閱讀了她對二十世紀台灣於中國藝術與政治背景下所擴展的研究成果,相當激賞她所探索的台灣女性藝術與女性主義。
香君治學嚴謹、重視細節,而她的研究議題卻顯露出高度的人道關懷。長久以來,她所深耕的範疇從社會議題切入台灣與亞洲當代藝術史,穿梭在視覺文化的創傷、歷史、人文記憶、跨域遷移與性別差異等多層次平台。她以細膩的詮釋與論述,彙整且耙梳了藝術的感性與理性,將藝術的視覺語彙轉換為知性範疇的實踐。就此,她一方面從社會觀察與藝術觀察的角度,撰寫藝術家的創作與時代影響,難以數記的撰文發表於《典藏今藝術》、《藝術家雜誌》、《新朝藝術》、《破報》、《立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與《明日報》等,她慇慇關照著創傷的年代、主體意識的猶疑認知、藝術和社會的運動精神、後殖民記憶、二二八歷史創傷書寫、社會現形、性別問題與亞洲當代藝術主體性、以及揭開父權魅影與重現女性藝術聲音。未曾歇息的叮嚀語彙,交錯著毫不鬆懈的千峰開戟,香君犀利的冷觀思緒乘載於深入淺出的清晰語論,且匯集成專書(《記憶的表情》[3]《藝術檔案社會閱讀》[4])。另一方面,她為了讓資訊普及,以嚴謹考證的態度,做了可觀的翻譯工作(如《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5]、《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上、下)[6]與《「新」的傳統》[7])等,為華文研究領域提供了豐富的國際視野資訊。此外,在臺、德、英、美等國際學術平台,香君更發表了在質與量皆讓人相當吒舌的國際論文[8]。她如蜘蛛結網般默默地耕耘了一片屬於陰性思維的原型。
在研究、撰文與翻譯的同時,香君將知性的熱情放入教學,曾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西洋美術史〉、〈女性藝術專題研究〉、〈20世紀美術〉與〈美術鑑賞〉等;200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博士後研究時期,教授〈當代藝術與全球化:亞洲觀點〉與〈社會介入與台灣當代藝術〉;2008年返國後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教授〈台灣當代藝術專題〉、〈亞洲當代藝術專題〉、〈藝術評論與寫作〉、〈跨領域藝術導論〉、〈女性主義與當代藝術研究〉、〈批判性影像閱讀研究〉與〈跨領域協同研究〉;離世前一年於陽明大學人社院教授〈台灣美術史創傷與文化記憶〉。她以跨領域的思考方法,結合社會認識與視覺經驗,讓藝術得以從傳統之西方白人男性為軸心的思考模式中鬆綁,展航女性藝術的一界平台,帶領學子貼近當代藝術的矛盾與弔詭,並共同解讀藝術創作者的趨力。
香君未曾懈怠的努力,曾獲得多像國內外獎項,包括1997年英國政府海外研究學人獎學金、2003年教育部、外交部、文建會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與社會藝術教育補助、2004年英國里茲大學美術、美術史及文化研究學院旅行研究獎助、2004年度帝門藝評獎委員特別推薦、2005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劃性展覽獎助計畫首獎、以及2006-8Andrew W. Mellon 博士後研究獎學金等等。她低調踏實的為人與默默治學的態度,確是學界的另類行徑。
此外,為了史料與研究資訊的當代實踐,香君更以驚人的能力執行多項策展,2001簡瑛瑛教授所策的心靈再現:台灣女性當代藝術展[9]任助理策展人,以女性心靈與藝術再現、性別政治與後殖民論述為主要理論背景,提供科技整合與跨界域的思考方向。2003任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副理事長期間,香君獨立策劃了具有指標性的第一屆台灣國際女性藝術節: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10],從展覽、國際研討會、女性創作營,到系列講座,以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等各種領域鋪陳了當代女性藝術家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並銜接了台灣與國際當代女性藝術交流的平台。2005年,香君得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劃性展覽獎助計畫首獎,於2006年策劃了〈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新台灣色彩 [11]結合中山北路二、三段具有特殊移民、後/殖民歷史與文化的記憶,檢視外籍移民風潮所帶來的人口、社會與文化變遷,新舊移民的文化與生命現象,參與藝術家皆為長期關心社會文化整體發展的視覺藝術、影像紀錄以及建築城鄉。2009,她策劃看(不)見的風景:當代跨域性格的探索[12],檢視當下的自然、人文、歷史與社會風景的秩序及日常流動,藉著複合媒體與表演闡釋當代生活與台灣南方獨特的社會情境,發覺疆界內外的詩學層次與社群經驗。
香君以女性研究思維為軸根,涉入當代藝術的觀察,她所載呈的陰性視角,即為當代藝術的解構性精華。她警示了台灣女性藝術發展的命運,若缺乏自我認知的研究與論述平台,會受到文化引導而尾隨男性藝術史的發展,成為傳統的延續性實踐。女性藝術工作者當有此危機意識,必得累積與奠定具有使命感的能力。她實踐著天秤座的特質,掌握這其中未曾停歇搖擺的性別協商,一路穩行至辭世,她要大家看到的是純粹與專業的學術研究,病魘不容在此轉移注意力。

未曾想過在這種狀況下寫香君。

2007年她還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Andrew W. Mellon跨國文化研究博士後研究員及講師期間,曾在skype上輕描淡寫地提及除去腿上長一塊肉瘤,強調應該沒什麼好擔心。見了面亮出那不甚樂觀的疤痕時,則在揶揄中調侃:只給對傷口有執著性癖好的畫家看,然凡胎如我,此筋駭之痕畢竟無處昇華,自是壓抑不安,且強顏歡笑。2008年香君結束美國的講學,回臺至高師大跨領域研究所任教職,後轉至陽明大學任職,腿上肉瘤組織則開始向內竄開無情的病變。她堅毅地接受院方的建議療程,甚至化療期間,鮮少在言語或行徑上流露身體的不適。她一如常態地討論著教學、研究與學生,這讓人無法啟口探問,恐她發現我也看到了她為自己穿上的盔甲,skype上的關問:how are you?回應的都是環繞愛心的笑笑臉。與許多關愛她的朋友一樣,我僅能擁著憂心守在一旁。
不幸她腿上的肉瘤(Sarcoma)病變轉為令人腦恨的惡性瘤,但她依是傍著學術的信仰,讓顯微鏡下瑰麗的病變細胞玄化為熱愛的知識與研究。香君從化療無效到接受實驗治療,一次次接續的療程卻無法箝制肆無忌憚的癌細胞,肺被它盤踞了,她急咳近乎窒息,多次無以預期的急診讓她自覺或許會留滯醫院。年初考量研究所評鑑的現實面向,則毅然向陽明大學遞辭呈,忖暫且離開熱愛的教學,尚可在住院期間整理多年的研究。
香君在榮總一躺便是七個月,許多時候在長時間昏眠或晃懵中,吃力地依附在呼吸器下。床旁懸吊的各式瓶罐點滴讓她日日旋繞在短暫的清醒、痛楚、經常性的含糊或意識流失中。偶遇她的回神,則是吃力地掛心阮棠的生活,叨念啟民的勞心勞力,感恩看護碧雅的照應。問她,妳都去了哪?微弱交纏神秘,「不知道耶不知道」。七月初,瑪悧說這是她入院後精神最好的一段,憂心病情的盈瑛捧著靈芝為她翻譯中的博士論文,討論出版事宜,她則抱著筆電檢視新闢的寫作計畫,那是了關於心靈創傷與生理病痛的撰寫大綱,自侃這可能是遺作了,並囑咐我協助搜尋參考書目,以及為文畫造圖。不忘以流暢的英文與我討論如何幫助印尼看護碧雅在台灣接受教育,並回應了多則手機上的問候。我伸手撫她腹部膚下頑固冷酷的硬瘤,浮腫泛紫的臀與腿,啞口懸言中凝視她的堅強與鎮定,轉身淚潸。走出榮總收到她的手機留言,「不想讓人知道我的行蹤與現況,除了低調之外,更不好意思的是突然湧進太多的關心,會覺得喘不過氣來,好像裸體走在路上。」香君不願麻煩他人的固執,獨飲痛楚的堅強,讓許多關愛她的人無從分憂無以釋懷。
隔週再探,她原本慧黠清晰的眼神又神遊他方了。香君轉院至馬偕安寧,我們不甘瞭解其中意涵,相視淚流,鬥士至此依舊優雅地擦拭眼角,我轉身看到落地窗外兩隻盯視我們的黑貓,雙眼閃著金光,你們有話要說嗎?踏入安寧房需要勇氣,入住安寧房需要神的懷抱,瘦骨如柴的香君至此極度憔悴,囈語中有憾有愛。剎那回神,仍是遞上微笑,感謝看護碧雅
九月21日晚,啟民來電,香君終於不再痛苦。
十月7日入殮後,眾人送香君進入焚化爐,有如機場送行,前往神的潔淨國度。香君好走,啟民雙眼噙淚,早熟懂事的阮棠依是藏起悲傷。
心痛,不捨,遺憾。
心痛她的磨難受苦,不捨親愛的好友小妹,遺憾台灣當代藝術研究的砥柱殞失。為台灣當代女性藝術開疆闢土的英雌就此安眠。

謝鴻均 10/13/2011
(本文稿費捐贈女藝會)


[1]香君,《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美學與性別差異》,英國里茲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Elsa Chen, 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 Ph.D. Thesis, School of Fine Art, Art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05. Advisor: Prof. Griselda Pollock.
[2]陳香君,《毛澤東在延安的演講及其對五零年代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Elsa Chen, Mao Zedong’s Yan’an Talks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Style Painting in the 1950s.
陳香《劉國松繪畫研究》碩士論文1994Elsa Chen, The Problems of the Ar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u Kuo-sung 1959 –1966, MA thesis, 1994/5. Adviser: Prof. John Clark
[3]陳香君,《記憶的表情》,台北:三民書局, 2006
[4]陳香君,《藝術檔案社會閱讀》, 台北:典藏, 2004。(中國時報、聯合報推薦好書)
[5] Grisel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Vision and Difference: Femininity, Feminism and the Histories of Art) ,台北:遠流2000

[6] Norma Broude and Mary Garrard編,陳香君、謝鴻均、余珊珊、汪雅玲合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上、下》(The Expanding Discourse: Feminism and Art History), 台北:遠流1998

[7]Harold Rosenberg著,陳香君譯,《「新」的傳統》(The Tradition of the New) ,台北:遠流1997

[8] 2008   專題演講, ‘Encountering the Wes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rch 12, Baruch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專題演講, ‘The Migration of Art: the Transnational Reception of Works by Media Artist Shulea Cheang,’ March 14,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Darmouth.
研討會協同主持人, The Multiculturalism, Migration, and the Mega-Exhibition: Considering the Impacts of Contemporary Festivals, Biennales, and Documentas Panel, LOCATION: the Museum, the Academy and the Studio: The 34th Association of Art Historians Annual Conference, Tate Britain, Tate Modern, and Chelsea College or Art& Design, London, UK (2-4 April)
論文發表人, ‘The Imagined TransAsia Community and the Fukuoka Asian Art Triennale,’ at the Multiculturalism, Migration, and the Mega-Exhibition: Considering the Impacts of Contemporary Festivals, Biennales, and Documentas Panel, LOCATION: the Museum, the Academy and the Studio: The 34th Association of Art Historians Annual Conference, Tate Britain, Tate Modern, and Chelsea College or Art & Design, London, UK(April 2-4)
研討會共同策劃人, TransNations: 2nd Andrew W. Mellon Annual Conference, UCLA(May 30-31)
論文發表人, ‘Transnational Feminist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Art:
Global Feminisms Considered,’ The Transnational Feminisms Panel, TransNations: 2nd
Andrew W. Mellon Annual Conference
, UCLA (May 30-31)
2007     研討會共同策劃人及論文發表人, ‘The Migration of Art: On the Transnational Reception of Works by Taiwanese American Media Artist Shu Lea Cheang,’ Asian American Art beyond the Nation Panel, Migration, Empire and Transformation: 1st Andrew W. Mellon Annual Conference, UCLA (17-18 May)
電影活動策劃人, A film screening and keynote speech by an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director and media artist Shu Lea Cheang: the opening event of Migration, Empire and Transformation: 1st Andrew W. Mellon Annual Conference, UCLA (16 May)
論文發表人, Andrew W. Mellon Seminar, ‘‘Art as Transport-Station of Trauma’:
Reading the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s of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in Taiwan,’ UCLA (23 April)
研討會共同主持人, Makers and Making between Trauma and Cultural Memory Panel,
Contestations: The 33rd Association of Art Historians Annual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Ulster, Belfast, UK (12-14 April)
2006     受邀論文發表人, ‘Listening to the Unremembered in the Commemoration and Historicism of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in Taiwan: Reading Epitaph by Wu Mali,’ CongressCATH 2006: The Afterlife of Memory: Memoria/Historia/Amnesia, AHRC Centre for Cultural Analysis, Theory and History, University of Leeds (5-8 July)
受邀論文發表人, 〈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與政治造勢活動的精神分析〉中華精神醫學會年會,台北榮民總醫院 (24 June)
論文發表人, ‘The Spectacle of ‘Chinese-ness’ as a Marketable Orientalism --- Reading Cai Guo-Qiang’s Practice, its Exhibition and Art Criticism,’ 2006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22-25 February, Boston)
專題演講, ‘Taiwan Art’: Ideologies of Nationhood and the Aesthetic Politics of the Commemorative Art Exhibitions of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London Taiwan Seminar,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2 February)
專題演講, ‘Engendering Differences in a Global/Local Frame: Re-Visiting Sadness Transformed: 2.28 Commemorative Art Exhibition in Taiwan in 1997,’ TrAIN Seminar, Centre for Transnational Art Identity & Nation (TrA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UK (31 January)
2005   論文發表人, ‘Defying National Power: 2-28 Collective Memory and its Discontent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 7th Europe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ference (9-12 September, Torun, Poland)
論文發表人, ‘Engendering Differences in a Global/Local Frame: Re-Visiting Sadness Transformed: 2.28 Commemorative Art Exhibition in Taiwan in 1997,’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2-5 June, Boulder, USA)
論文發表人, ‘Reading Taiwan and the Issue of Difference in a Global/Local Frame: Epitaph by Wu Mali in Sadness Transformed: 2.28 Commemorative Art Exhibition in Taiwan in 1997,’ Second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1-2 April, Bochum, Germany)
2002     受邀論文發表人, 〈網際社會中性別主體關係的流動和變遷閱讀鄭淑麗、文晶瑩的網路藝術〉藝評人協會『異化和演替中的華人當代藝術』研討會(13-15 December 2002,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0    受邀論文發表人, ‘Reading Feminist Dimensions of Contemporary Art in Taiwan,’ Text & Subtext-Contemporary Art and Asian Women Conference (LaSalle SIA College of theArts, Singapore)
受邀論文發表人, 〈身份與認同的多叉路:分殊當代「女性藝術」主體性〉輔仁大學『浴震重生迎接第三個千禧年研討會』
1998    論文發表人, ‘National Trauma,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Sexual Subjectivities- Beyond Sadness Transformed-the 2.28 Commemorative Art Exhibition in 1997,’ School of Fine Arts, Histories of Art and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eeds
1997    論文發表人, ‘Sexual Politics within Minority Politics--The Other Story,’ School of Fine Arts, Histories of Art and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eeds
論文發表人, ‘Nationalism, Sexual Politics and the Spaces of Women’s Art in Taiwan:
Beyond the 1996 Taipei Biennial,’ Third Biannual Feminist Art Historical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Reading
[9]陳香君,助理策展人,<心靈再現:台灣女性當代藝術展>,策展人:簡瑛瑛。地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贊助單位:文建會、高雄市立美術館,2001.

[10]陳香君,策展人,第一屆台灣國際女性藝術節,<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地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贊助單位: 教育部、文建會、外交部、高雄市立美術館,2003.

[11]陳香君,策展人,<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新台灣色彩> 。地點: 新樂園藝術空間、光點台北、聖多福教堂、林森公園、中山北路2-3 段,贊助單位: 國家文化藝術機基金會、廣達文教基金會,2006.

[12]陳香君,策展人,<看(不)見的風景:當代跨域性格的探索>。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C1-3,指導單位: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單位: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2009.

DEAR ELSA - - 周文麗

DEAR ELSA:
香君, 我總習慣叫妳Elsa,
多年前在高雄相遇時你正懷著棠棠 認真用心的你不辭勞苦地南下演講,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你總以那輕柔的語調為女性藝術的發聲
那天我載你到小港機場回台北的路上,我們簡單交談著,你的親和力與溫暖感染力實令人難忘。我們約好有機會再聯絡。

後來赴英進修與你有幸在里茲相處了將近一年多的時間,
那次一起去看利物浦雙年展後,我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學術與藝術研究之外也分享了生活中一些不學無術的消遣與閑聊。有時我們會共同做菜或在喜愛的餐廳打打牙祭,有時我們會一起開車購物遊覽或到里茲市區逛逛,還有到我最喜歡的你住處附近的中世紀修道院散步。
我想我們共同最最難忘的是參加你里茲大學畢業典禮那天。我與Leo 在典禮會場內看到妳第一個上台受證時幫妳以相機幫記錄下那光榮歡喜的一刻,還有場外妳與敬愛的老師的合照,之後我們三人又到Pub去慶祝了一番,真是為你感到榮耀與高興的一天。

自妳到了UCLA後我們只能簡單email or skype聯繫,慚愧的是我總是比妳被動些。而得知你得Cancer的消息我驚訝地無語問蒼天,只希望啟民與棠棠的陪伴能讓你更勇敢地度過一切的難關。我知道你持續很努力地過著每一天,很認真地完成在美國的研究工作,亦不忘關心妳的朋友們。

回台後你在高師大任教,我們又有機會同住在一個城市裏,已開始接受治療的妳顯的虛弱但仍認真從事教學與研究,又要時時接受無情的醫學治療,讓人看了真覺不捨與欽佩。在妳的熱情邀約下我與你去了幾次高雄靈糧堂,妳堅毅地自行開車來接我共同前往,並送我ㄧ本Bible,我雖語塞但心中感動的無以復加,妳在病痛中仍不忘賜福分享。記得有一次在治療禱告中,我們因為上帝的感召與應允,我們一起抱頭痛哭,其實我的眼淚是因為看到妳能將心中的苦釋出,我好心疼也好希望你好好哭一場,能哭到所有的痛都消失殆盡,我這樣祈禱著。

在高雄妳換住處時主動通知我,回台北任教時你亦主動告知,很後悔那段時間沒能多與你共處,但很欣慰你們一家人又能聚在一塊,亦很抱歉一直沒上台北看妳,在妳獲主賜福後,妳的使命感與生命動力更加強烈了,雖然你身體上承受著更多的病痛。因為我一直相信你的毅力能使你渡過一切的考驗,卻沒想到在妳獲主蒙召前無法與你再聚,所以在無法接受的情況下,我恍恍惚惚地跑去台北,在啟民的同意下於家祭中見你最後一面。Elsa,謝謝你讓我陪妳走了這一段路。謝謝妳對我的祝福,謝謝妳讓我相信以後我們會「相約在主裡」。